2018年12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12点10分,陈玮驾驶的注册号为N188CW的赛斯纳奖状V小型公务机,在亚特兰大机场(KFTY)刚起飞不久,就坠毁在机场附近的橄榄球场里。包括陈玮在内的4名同机旅客全部遇难。而他们原本是要飞往孟菲斯回家的。陈玮是一位美国成功的商界人士,也是华人在美国成就美国梦的代表,但更重要的他是第一位以中国公民身份完成环球飞行的飞行家,他于2011年用了69天驾驶TBM700单引擎飞机完成了环球飞行,同时还第一次在环球飞行中跨越了中国大陆领空!当然,陈玮也是本书的作者。今天在美国孟菲斯将会举行陈玮先生的追思会,谨以此文献给这位伟大的航空先驱和追梦者。
陈纬在大雾中落地首都国际机场:
我和陈玮并没有直接的沟通,只是今年参加郑州航展期间,看到他坐在新闻中心正中间,和大家交流环球飞行的感想,当天会后虽然很想和他沟通,怎奈很多人围着他我实在挤不进去只好作罢,谁知以后竟然再无机会。
陈玮在《云上八万里》一书中描述了自己筹备环球飞行,以及路途中的见闻和感想,配合一些成长经历和创业发家致富过程,全部融汇在这本书中。陈玮遇难以后,各路飞友都在哀悼,而在各种悼念文章里我发现了他写的这本书,努力搜索并尽可能买来阅读。此书虽然写于2013年,但5年后读来依然宛如昨日重现。
惊世创举背后的济世担当
驱动陈玮环球飞行的动力,我想很大程度来自于“第一”这个头衔,所带来的名誉和潜在利益,当然这无可厚非!第一位横跨大西洋飞行的查尔斯·林白,最开始不也是为了赢得25000美金大奖(Orteig Prize)吗。但是这些人在享受了利益和头衔之后,却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构建并鼓舞了更多人投入其中,比如林白成功单人不着陆跨越大西洋之后,美国的飞行驾驶执照申请人大幅增加。
实际上从书中可以知道陈玮的环球飞行除了他对头衔和潜在利益的诉求,还有为当地儿童基金会的募捐。而陈玮的环球飞行之后,也激发了两位女性——王争和陈静娴,她们分别是第一位单人环球飞行的亚洲女性及第一位环球飞行的中国女性,不仅如此陈玮的环球飞行创举还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他在中国大陆的航程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低空空域管理的破冰和考验,也对低空开放提出了真实的声索。因此我看到了这位成功商人,不仅有商人的逐利本能,更多的也有对普罗大众真实诉求的关注与担当。
快乐飞行,快乐阅读
如果对比陈玮的这次环球飞行和之后王争及陈静娴两位女性的环球飞行,就会发现他的整个行程难度系数真的很低,风险也低了很多。比如他选用的 TBM700 虽然是单引擎飞机,却安装了 PT-6 涡桨发动机,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同时他的飞机还是增压座舱这样他就可以飞到3800米以上,充分利用仪表飞行规则。而王争及陈静娴则不是如此,她们驾驶的都是单发活塞发动机,陈静娴驾驶的还是一架生产于 1976 年装备老式指针仪表(而不是现代玻璃座舱)的 Beechcraft Bonanza A36!而王争的西锐 SR22 虽然是装备了 Garmin 1000 玻璃座舱的新飞机,却也没有天气雷达,因此她们两人的飞行更多的还需要依赖低空目视飞行规则(VFR)。另外王争不仅是单人飞行,没有副驾驶没有旅客,而且她还选择了向西飞行,这意味着她全程都无法获得西风带的风力助力,更何况她一路上遇到各种恶劣天气,甚至几十小时不眠不休。
王争和她的 Cirrus SR22
陈玮给王争颁奖:
一部讲述王争环球飞行经历的纪录片:
陈静娴和她的 Bonanza A36
所以如果排除掉前期签证的各种麻烦,冰岛火山爆发及首都机场的大雾,陈玮的这第一次的中国公民环球飞行实在是风淡云轻,毕竟是“快乐”飞行。他在书里也没有过多表述飞行的细节,或者路上的见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是惜墨如金,甚至书的后半段,他直接将很多飞行过程一笔带过,而有的路途节点干脆直接忽略,因为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在此!因此读罢此书,留在脑海里的更多的可能不是环球飞行中的见闻、故事甚至历险记,留在脑海里的却是一种轻松的感觉,一种被启发的心情,一种心悦诚服。
我读过中外很多人物传记和励志的书,而这本《云上八万里》却和以前所读很不一样。它没有励志成功学的书那种“炖鸡汤”的感觉,也没有人物传记里高高在上的距离感,甚至是 Gene Kranz(他是阿波罗11、13号任务的地面控制 Flight Director)撰写的《Failure is not an option》这本书里的那种沉重感和紧张感。与我有类似感觉的大有人在,来看几则这本书英文版《Around the world in 69 days》在亚马逊上的读者评价吧:
As a pilot, I especially appreciated the talk of the flying but the book is so much more than that. Everybody will identify with overcoming adversity and making your own luck. Wei Chen tells his story in a very unassuming tone that makes reading the story quick and enjoyable. —— Marc Dulude
However, this book was so much more than that, it truly motivated me to attempt my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 I would recommend this book to anyone that is a pilot, or wants to hear about a really interested adventure of tackling your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 —— Regina ONeil
As the co-founder of the Earthrounders Association, I came across many books describing flights around the world, but none of them is so inspiring and so motivating. Not only the tale of a successful flight around the world but of a very inspiriting and successful life. —— Claude Meunier
看看这些评价里的用词:enjoyable,inspiring 和 motivating,这些词正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真实感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如同陈玮的飞行一样快乐,没有鸡汤却也可以如此 enjoyable,但更重要的是对我自己的启发,让我有一种想立刻去做什么事情的冲动——也许这就是所谓的 motivating 吧!
“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与“刺猬理论”
想去做什么呢?当然是找到自己的“big hairy audacious goal”!其实我不太喜欢书里对这个短语的翻译,我自己重新将之翻译为了“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为什么这么翻译呢,因为查过英解词典以后发现 hairy 和 audacious 都略有贬义,更何况这个短语也是一个贬义词褒用。
书中表述“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只在第一章出现,表示的是看上去非常巨大几乎不可能完成,又很棘手,同时又显得有些莽撞的目标。陈玮在书中讲到,他从一位获得铁人三项赛冠军选手(Joanne Ernst)的成长经历里获得的启发,觉得环球飞行对自己而言是“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
其实这本书作为励志的部分,完全没有鸡汤,但却给出了如何找出最适合自己完成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刺猬理论”,然而这本书里竟然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刺猬理论”!用中文搜索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后来想到用英文搜索“Hedgehog Concept”,终于知道了这个理论。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最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你做什么事情最擅长?什么事情你做会最有经济价值?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会得到三组答案,而这三组答案的交集就是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
下图摘自 Jim Collins 网站,正是他提出了“刺猬理论”:
陈玮正是利用了“刺猬理论”找到了自己的“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并切实计划谨慎实施,最终成就伟大。
安享“舒适圈”还是成就伟大
这本书用了很大篇幅讲述陈玮赴美留学,创业和发家致富过程,以及学习飞行,还有遇到妻子的一些往事。读起来和其他名人自传没什么两样,但是却在心态上颇有不同。别的人物传记往往会突出描写环境恶劣,进而凸显自己努力,或者说明自己是如何利用了规则“抖机灵”,陈玮描写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说的更多的是幸运,感觉他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但其实并不是,他只是湖南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因为文革被剥夺了受教育机会。他曾要每天花16个小时准备托福考试,准备各种签证 I20 表格的材料。虽然成功进入孟菲斯大学学习 MBA,可是他只能靠自己努力打拼挣奖学金和打工贴补生活费。第一桶金”也一样来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缺乏社会关系的前提下,陈玮只能依靠几张信用卡东拼西凑的额度开始创业。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超人,也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是一个如你我一样奋斗但成就梦想的普通人。有句话说“只要你想做,全世界都会帮你”,陈玮看上去的幸运,其实只是因为他奔向目标的愿力太强了,全世界都在帮他。
书里最像“鸡汤”的部分在最后几页,如果你只想读“鸡汤”的话,只看最后几页就够了。他在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不会失败,你将尝试做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是问到我心坎里了,对于一个习惯了失败,习惯了人生不如意,甚至已经“习得性无助”的人来说,如果知道自己注定不会失败,我一定会很有自信的。可是呢,过往的失败经历会挫伤本就脆弱的自信心,这时会进入一种自我设限的状态,进而会让自己安享“舒适圈”,即安于现状的岁月静好。可是人是不会轻易满足的,人活一天就会不断去挑战自我,挑战周围的环境,在本书中,陈玮回顾自己经历的时候,更多的谈到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舒适圈”,就像他说的当初完全可以不用出国留学,只要以后在湖南省进出口公司从事对外贸易工作也不错,但是他不满足于此,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我从他的博客里知道,在完成了环球飞行以后,还在2017年跨越了南极,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几位跨越了七大洲的飞行员!
在这本书的最后,陈玮总结他如何跳出“舒适圈”,给出了自己的经验:警觉、专注和自律。警觉就是不断找到可能的商业机遇,挖掘别人不曾注意的需求,这是商人必须的敏感嗅觉;同时专注做好一件事,通过“刺猬理论”找到能让自己做到最好的事情,并保持专注不断精进;而自律则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守住规则,就如同他在环球飞行中的每一天都维持了稳定的生活规律一样。
祭奠追梦者的最好方式
斯人已去,除了对这位航空先驱的追思和纪念,陈玮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感动,和他给中国通用航空产业提出的思考提出的要求,以及因他环球飞行而带来的机遇,都不会随着他的离开而湮灭。正相反,正是因为有了如陈玮这样的航空先驱,有陈玮这样推广通航投身通航的人,才有了中国通航广阔的未来。
陈玮这位航空先驱对我来说,更是一位榜样和启发者,我想对他最好的祭奠方式,就是因他的启发而追逐自己的梦想,像他一样当一位追梦者,找到自己的“巨大,险阻又鲁莽的目标”并专注在这一件事上,尽力做到最好,保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最终成就精彩的人生。
这几天我有时仰望蓝天,看天空朵朵白云飘过,看民航客机在冬日天空留下的长长航迹云,想起小时候我会傻傻的给白云起名字。现在我又开始给这些云起名了:这一朵叫查尔斯·林白,那一朵不妨就称为艾米莉·埃尔哈特,后面这一朵就叫霍华德·休斯……我想正是因为这些航空先驱们,让天空的这些云彩不再普通,而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也成为了纪念这些追梦者们不朽的丰碑。
【参考资料】
- 环球飞行者网站 http://www.earthrounders.com/
这里有全世界最全的环球飞行数据库,了解环球飞行飞行者各种信息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