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众航空博物馆巡礼

美国疫情终于有一点点好转,我也打过一针疫苗了,骚动的心终于按捺不住一定想要看看美国的航空博物馆。之前很多航空爱好者朋友都吹爆美国的航空博物馆如何如何好,很多人也都提到诸如西雅图的波音航空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学会航空航天博物馆、俄亥俄的美国空军博物馆、佛罗里达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我找机会一定会去参观)。这些大众博物馆参观人数众多,展品收集也最多,展品维护状态也好,外加交通相对方便,更容易前往,自然知名度也高。但其实在美国有大量私人航空博物馆,展品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展品维护状态一点也不差,镇馆之宝更是响当当。所以希望本文可以带领读者一起探索美国一家小众的航空博物馆——Valiant Air Command Warbird Museum(英勇空军指挥部:战机博物馆)。

另外,每年 5 月 18 日是世界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博物馆的未来:修复与重塑)。而我参观的这家博物馆,恰好符合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他们家的展品不仅极好地凸显了这个主题,更引发我深入思考航空博物馆如何才能突破窠臼。

文中加入的照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是我拍摄

为什么会选这家博物馆

首先,它开放。疫情期间大量航空类博物馆暂时关闭,或者减少开放时间,减少开放区域等等措施,这会极大影响我的参观体验。这家博物馆除了要求社交距离和戴口罩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限制,志愿者还告诉我,机库和室外停机坪没人的时候可以暂时摘掉口罩(视为鼓励我自拍);其次,离得近。和那些大牌博物馆相比,这家离我最近,开车四十分钟下高速就到;最后,这家有我最喜欢的飞机——道格拉斯 DC-3/C-47,不仅如此他们家的这架 C-47 依然还在适航状态,有一定机会看到它一展飞行的风采,说不定我还能登机呢!

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一位教员曾经和我聊起过这个博物馆并强烈推荐,在此基础上,我也就有动力想要好好看看这家博物馆里的飞机了。再结合网上的评价,大量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大量评价都集中在展品好维护好,志愿者服务好,还有偶尔能看到飞行表演。

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来看!

五分好评的展品

真机超密集排布(该建新机库了)

这家博物馆只有三个中等大小的机库,其中一个机库用于飞机维修和修复,不开放参观,但开放交流,只有两个机库完全开放作为展厅。最大的那个机库,还开辟了一部分用于做室内展馆和纪念品售卖。由于空间就这么大,但是真机展品超级多,于是飞机排列就非常非常密集。密集到两架飞机之间勉强保证了走路的空间,有时候好不容易空间比较大,他们还在这个空间里填充两台飞机发动机或摆放一张圆桌子配几把椅子……

本来想拍 B-24 轰炸机,数数照片里能看到多少架飞机?

为了拍照找角度,我只能在各个飞机之间“闪转腾挪”,有时候不得不利用旁边展品当作手机架,你能看出我是把手机放在其他飞机的尾翼或者机翼上来拍的吗?没人的时候,我还会爬到飞机上找个好角度拍照。如果发现我拍照角度不好,请见谅,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这么紧凑的飞机排布,真不知道他们未来有没有建新机库的打算……

“三无博物馆”—— 无栏杆、无看守、无禁触

既然我能爬上飞机,那么就说明展馆里是没有栏杆的!没错,所以我才说这博物馆是“三无博物馆”,除了没有栏杆拦着参观者,更没有专门的志愿者看守,只有志愿的讲解员。除此之外也看不到“禁止触摸”的牌子,所有飞机的所有部位随便摸,随便碰。很多飞机的座舱盖是打开的,或者舱门没有上锁,我完全可以打开舱门一窥究竟,不过有些因为没有梯子,我也爬不到这些驾驶舱里去。

我看到的唯一警示标志是斯帝尔曼双翼机(PT-17 教练机)前面提示禁止转动螺旋桨。因为该机驾驶舱里的老式磁电机开关不用插钥匙,若磁电机开关没有放在 OFF 位,此时手动转动螺旋桨,发动机可能自己起动并运转起来,有极大伤人风险。

这张图是胳膊架在机翼上拍摄的

“三佳博物馆”—— 展品佳、环境佳、活动佳

这个战机博物馆最让我欣慰的一点是真机展品覆盖齐全,从一战到二战,从战斗机到运输机,从教练机到试验机,从美军到敌军的飞机应有尽有。

最难得的一点是,展品维护都非常好,真机看不到破破烂烂的感觉。这与修复有关,更是后期常年悉心维护有更大作用,只有让观众都直观看到飞机的实际样子,才能真正有想法投入到航空里面去。整个展厅环境虽然拥挤了一些,但是地面一尘不染,光亮照人。参观的时候,还有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辛勤给地面打蜡。

我坐在这个弹射座椅上吹了一会空调休息了片刻:

设计台词:你小子再座在展品上,就把你弹射出去!

除了发生疫情的 2020 和 2021 年以外,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以战机为主题的航展,会在机场地面铺设炸点,模拟二战时战机轰炸和对地攻击,还有从一战到朝鲜战争期间所有能飞的战机空中缠斗表演等精彩绝伦的演出。——因为疫情这两年都取消了,可惜。

大部分展品处于适航状态

与志愿讲解员聊了一下,这里大部分展品其实都处于适航状态。当我听到“适航的”(Airworthy)这个词的时候眼前一亮,没忘了询问今天有没有可能看到飞行表演,他很遗憾的摆了摆手。同时我也意识到鼻子里充斥浓重的润滑油味道,好像刚刚有飞机回到机库一样,另外很多飞机发动机下面都放了一个润滑油收集盒,说明果然是可以飞行状态。如果晃动几下机翼(比如爬上飞机的时候)可以听到有些飞机的机翼油箱里有燃油晃动碰撞油箱壁的“空空”声,说明它们果然随时准备飞行。

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技术

这里对飞机的修复简直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步,比如下面这架 SBD 俯冲轰炸机。

为了宣传,这里还摆了一个 2019 年上映的《中途岛》电影海报。后座机枪手的枪是可以动的哦

当然这架飞机也是可以飞行的适航状态,前段时间还参加了航展,做了空中表演。

减速板打开时的状态,以及内部作动机构的细节
完全按照原厂涂装重新喷涂

然而有没有想到 2009 年从密歇根湖底打捞出来的时候,它却是这个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的修复做到了修旧如旧,也就是你能感觉到这架飞机近 80 年前就是这个样子,油漆用色与颜色调配没有特别突出或符合现代审美,给人一种它刚从工厂下线还能闻到新鲜油漆味的感觉。

而另一些则更突出一种情绪,比如好像马上就可以上场迎敌,或者老将退役却依然“壮心不已”。

这架 F-86 和旁边的米格 15 都是适航状态,经常由退役飞行员马修・道格拉斯驾驶做航展表演。

T-34C,注意看后座还有白色“遮棚”。主要用于仪表训练时,把“遮棚”一拉开盖住整个驾驶舱只留仪表这样就可以模拟飞到云中的仪表气象环境了。

专门的修复机库,是谢绝参观的。从这张图可以知道修复的功力了

为什么要将展品修复成其原本的样子,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成为历史的讲述者,讲述它们曾经留下痕迹的历史。

明星展品

  • 当家花旦:C-47A(Tico Belle)

这是战机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依然保持着适航状态。这架 C-47A 于 1943 年出厂以后就参与到诺曼底登陆(即 D-Day)的行动中去了,她负责拖拽一架滑翔机进入法国南部将第 82 空降师空投参与对德作战。战争中她还参与过进攻荷兰、占领德国等多项战争任务。战争结束,冷战开始以后,她还参与了著名的“柏林空运”行动。

参加二战时的 Z8

之后作为运输机参与货运后来直到被发掘修复并恢复成了二战时的状态。其中机鼻的“Z8”就是诺曼底登陆时所在空中联队的编号,并刷上了黑白相间的黑白色机身和机翼条纹(即诺曼底涂装)。因为战机博物馆旁边的这条小路叫做 Tico 路,所以他们就给这飞机命名为“Tico Belle”,意为“Tico 美女号”(吐个嘈,这真直男审美!不过二战时战机名字大多就是这么命名,比如那架著名的 B-17“孟菲斯美女号”)。

2019 年巴哈马受到飓风袭击,导致损失巨大。她竟然披挂上阵,以 75 岁的“高龄”,载抗灾物资和人员前往巴哈马,美其名曰:老将出马,柏林精神延续到巴哈马!

另外,同样 2019 年她与一帮同样年龄的老哥儿们(比如著名的“That’s all brother”)还有老姐们儿,一起重飞了一次当年诺曼底登陆的航线,从美国经格陵兰、冰岛跨大西洋到英国,接上英国那边还能飞的老骨头们(也是一众 DC-3/C-47),一起前往法国,参加了一些航展和讲座以后,再原路飞回来。

重飞诺曼底航线的老骨头们(图片来自网络)

机门打开,没有梯子,但是我纵身跳一下也能爬进去,不过还是没爬进去。毕竟她下周末有个飞行表演,还是别给她添无端的麻烦了。

Tico Belle 驾驶舱照片,来源见水印
  • 镇馆之宝:XP-82 双野马战斗机

Tico Belle 在 2019 年以前,绝对是战机博物馆的当家花旦,说一不二的!但是自从 XP-82 来到以后,她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这架 XP-82 在佐治亚州经过多年修复以后,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可以飞行的 XP-82 双野马,其他同型号的飞机要么在全美各个博物馆里吃灰,要么就是散落在民间各处,等待发掘修复。

这架飞机在 2019 年的 EAA AirVeture 上做第一次公开飞行表演以后,立刻成为了航空类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对这架飞机很是好奇,我也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去这家博物馆也有奔着它去的因素。

这一年多以来,这架 XP-82 可算是好好风光了一把啊,赚足了眼球。

  • 新晋网红:TBM-3 复仇者鱼雷轰炸机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然而 XP-82 享受公众关注没两年,一架二战老飞机在可可海滩迫降的视频,就登上了媒体头条。没错,这架 TBM-3E 复仇者鱼雷轰炸机,现在也放在战机博物馆等待修复。

发动机已经拆掉,机翼已经折叠,可以减少占地空间。

“飞虎队”与驼峰航线

说完机库里的真机,再来说室内展馆部分。有两个小室内展馆都很小很小,而且很多展品,没有摆出来,或者摆放也不够精致,更多的是很凌乱。一个室内展馆覆盖了从第一架军用飞机到朝鲜战争的历史进程,另一个展馆则只关注越战。在第一个展馆里,有一块区域专门讲解“飞虎队”历史的部分,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展馆外,悬挂有各个空军联队的徽标
第14空军联队。又称中美航空特混联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

“偏安一隅”却举足轻重

讲解“飞虎队”历史的展示区占用个展馆里面的一面墙和两三个展柜,从展示区面积来看,这部分内容比讲述朝鲜战争的要大的多,与讲述二战其他历史的总面积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见这家博物馆对“飞虎队”的历史很看重。

但是博物馆里没有 P-40 战机展出,却有很多不错的实物展出,其中多张真实的“血幅”和飞行夹克讲述了来华帮助国民政府抗战的飞行员,曾经的历史和经历。

历史真实的见证

展柜里除了感谢捐赠者,并没有多余的介绍,甚至连最基本的“这是什么”也没有说,好像他们默认来看的观众都能明白似地。不过这样,反倒让文物自己为自己代言了,让文物诉说当年。不过我觉得,基本介绍还是应该有的,哪怕放个二维码观众可以扫码用手机看。

陈纳德将军曾登上《生活》杂志封面人物
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留意一下面值)

航空类博物馆如何突破窠臼

一边参观,我就一边思考,国内的航空类博物馆如何才能找准自身方向呢?除了像类似成都立巢航空博物馆这样的佼佼者,其他的要怎么做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参观和比对,简单考虑出的几个方式:

  • 悉心维护展品

无论什么样的展品,真机、模型或其他各式物品,都要精细维护,经常擦拭妥善保存。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都在重塑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知识拓展功能的展品介绍

比如下面这个展板,介绍了这台涡桨发动机可以装作 DC-3 上。作为展品介绍,写出其主要参数已经够了,没有必要再多说这一句。但是正是因为它增加的这一句介绍,让我在好奇心驱使下更深入了解,同时又将它与现在主要服役在南极科考站的涡桨现代版 DC-3 做了联系。

  • 志愿者团队的悉心服务

整个博物馆没有多少工作人员,更何况主要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人数就少的可怜了。除了卖票和纪念品商店有两个人以外,还有两位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其他我就没看到了。

这些志愿者很热情,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有时候还会和观众闲聊。而讲解员就更厉害了,我看到的这两位都曾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服役的飞行员,退休以后住在佛洲,闲暇到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其中一位对自己飞过的飞机感慨颇深,对飞机的性能啊,好的不好的地方如数家珍。还有其他讲解员,偶尔会过来,这里面既有航空爱好者,附近社区居民,也有退役老兵,还有民航飞行员。他们的共同努力,让博物馆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也拓展了展品之外的知识边界。

  • 收集与保存民间藏品

还有好多我没有拍照的地方,比如博物馆里有一些民间收藏的物品,他们捐献给博物馆展出。大到飞机(比如越战展厅是飞行员马修・道格拉斯捐钱捐物建造),小到帽子和徽章,很多都是民间收藏。

看过 TOP GUN 的人对这些展品应该很熟悉

我认为作为航空类博物馆,有职责去保留、维护并传承这些民间收藏,除了充实展柜,更多的是用这些实物作为历史的见证。用这些物品串联起历史,保存真相,重塑我们对航空历史旧有的认知。

  • 少用“声光电”,让展品自己说话

战机博物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没有什么声光电的展示手段,唯一的一块电视屏幕在播放十年前的《空中决斗》(Dogfight)纪录片光盘而已。

这让我联想到从小到大参观的博物馆都在强调自己用高技术手段拓展展品风格,有些复原了某某战争场面,有些是模型加机器人,“栩栩如生”复原了某种生活场景。然而这些对参观者来说,意义其实并不大,看过之后很快就忘了,反而不如实际展品来的好。就像上面说的,最真实的东西,我们把它复原出来就够了,让展品自己来讲述吧,我们只要聆听就够了。

  • 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价值

C-47A 前往巴哈马援助救灾,我认为确实是作秀的成分更多。但是重飞诺曼底登陆航线,对公众普及航空和历史实在太有帮助了。类似的,2019 年的那次重飞“两航起义”却并没有获得多少关注,虽然各种宣传都有,也都很出色,但是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只是航空爱好者圈子高兴了一把而已,对公众并没有太多影响力。也许是宣传不够或者不得法,也许是公众对“两航起义”本身理解就浅,也许是“两航起义”的参与者在后来的各种运动中都得到整肃……

F-14A 服役时最后一次维护者的名字依然保留在上面

总之航空类博物馆的展品不能只是呆在展柜里,放在展厅里,挂在天花板上,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让他们把自己身上的历史价值表达出来。

  • 航空博物馆的飞行属性

这就说到既然是航空博物馆,就必须很好的处理与飞行有关的问题,这是逃脱不开的。我认为航空类博物馆至少应该有一两架依然适航状态的飞机,可以带观众飞行或者至少可以做飞行表演。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美国的航空类博物馆大多建在机场旁边,或者就是机场建筑的一部分。

动力伞、三角翼、大型航模等都可以。如果实在做不了飞行表演,可以搞成模拟飞行,但不能做成体验式,而要使用专业通航模拟器,学生参见完模拟飞行可以记录官方的模拟飞行小时数的(有飞行记录本)。

用 UH-1 直升机驾驶舱改装的程序模拟器
  • 航空博物馆的科普属性

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展品介绍,战机博物馆除了馆藏飞机有展板介绍,其内容还在官网有体现,并经常维护与更新,这对我们参观之前了解展品,有很大帮助。他们的官网:https://www.valiantaircommand.com/

科普是航空博物馆必须考虑的部分。战机博物馆的弱势是它没有空间做科普了,他们可能觉得在美国这种航空强势国家,航空类科普也不需要他们做了。但是在中国这种航空弱势的地方,科普是航空博物馆必须有的部分。

内容丰富翔实的介绍展板

我认为科普可以与展品结合,讲授一两个航空知识,或航空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比如下图既然已经把发动机盖打开了,不妨用展板,或者二维码的形式把航空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做一些介绍。

  • 航空博物馆的情怀属性

我认为航空博物馆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比如我参观的这家战机博物馆,它的定位就是收藏和修复有影响力的战机,无论是出现在哪场战争,也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飞机,都是它收藏的对象。

航空类博物馆还要营造一种情怀,一种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情怀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筑梦,可以是探索,可以是奋进,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守土爱国,通过展品去强化这种感觉,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展品与明星展品。

  • 航空博物馆的文创属性

博物馆售卖纪念品是很正常的。我去过的苏州博物馆,售卖基于博物馆建筑外观(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还有带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比如基于苏绣开发的纺织品就非常棒,每每想起来都赞叹不已。同样地航空博物馆也应该售卖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战机博物馆的当家花旦 Tico Belle C-47 就是他们家文创产品的名牌,各种以 C-47 为主题的模型、文化衫、头饰等非常多。我在想如果没有疫情,估计以 XP-82 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应该能和 Tico Belle 分一些市场份额吧。

除此之外,战机博物馆还接待婚礼,以战机作为背景的婚礼和婚宴也是他们接待的一种,顺便帮自己赚外快。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在保证安全和舒适前提下,做一些包场服务,婚礼年会、红白喜事什么的,还是挺不错的呢。

最后来个彩蛋:他们在休息区的电视上滚动播出希望大家寻找野猫,然而也许是为了引诱猫或者看野猫可怜,竟然在这个 F-100 发动机下面放了猫食盆。

F-100 发动机与猫食盆

野猫不用捉,看!博物馆大门口就放着“野猫”呢,我可不可以带它回家呢?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