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飞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刻想放弃,有时候被生活或糟糕的表现打击,质疑自己不是飞行的那块料;抑或是一轮又一轮的疫情冲击,让人们对航空业的恢复充满了不安,甚至是绝望。可是此时,不要忘记我们当初是为什么投入到飞行,回望当初又是什么驱动了我们的激情呢,不妨回想第一次飞行时的感动与激动吧。找回初心的一个办法,就是看看那些启迪我们的影片。

我拣选了两部航空主题的纪录片,分别是于2005年上映的《One Six Right》(跑道16右:浪漫飞行)和十年后于2015年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飞行时代)。为什么选这两部纪录片,不仅因为它们皆出自制片人和导演Brian J. Terwilliger之手,同时这两部纪录片涵盖了从飞行员、乘客到航空业全局,从通用航空到民航运输,放在一起看可以全景式展现现代航空业对不同群体和全球经贸的影响。
个体情怀与宏观叙事
几年前我首先接触到的是《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看完当下直接被震撼到了!当初是因为有国家地理频道的品牌加持,又听到我喜欢的作曲家James Horner给纪录片配乐,排除那每一帧都可以当作桌面壁纸的精美画面,还有James Horner为纪录片创作的优美绝伦的音乐。纪录片从一个很高的立意着眼,用人类社会千百年交通发展作为引子,引出航空不仅提升了运输的速度,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全球的经贸结构,成为了世界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后纪录片以温情结尾,讲到了飞机连接了人与人最温暖的地方——家。
看《One Six Right》则是几个月前一位朋友的推荐,当音乐想起,开场画面出现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灵魂被荡涤了!关于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后面会特别讲到。《One Six Right》与《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的一个不同之处是立意点比较小,它更注重以飞行员为中心的情怀,以位于加州的Van Nuys范奈斯机场为中心,围绕这个机场的建成与发展,讲述了机场如何成为飞行爱好者的家园,如何促进当地就业,如何推动航空文化在当地的落地生根并不断繁衍生息。这部纪录片是 2005 年出品的,它的知名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远远不如十年后的《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但是在飞行员群体中,大家对《One Six Right》的评价则远远高于后者,知名度反而更高。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真是全程泪目,特别是当其中一位飞行员讲出他在飞行经历记录本(logbook)扉页写上“这是一本爱情故事……”的时候,我眼泪真的是夺眶而出,每一位爱飞行的人,他/她的飞行经历记录本可不就是一本爱情故事吗?!太贴切了,这一句话真的正中内心,同时也正是片名副标题“浪漫飞行”(The Romance of Flying)的涵义所在!

机场与飞机,通航与民航
如果把《One Six Right》与《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连起来看,会发现两部纪录片的传承关系。《One Six Right》里提到了机场,而《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的第一部分就讲到机场是沟通世界的门户;《One Six Right》关注飞行员的情怀,《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关注整体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One Six Right》只关注通用航空以及当地特色,而《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放眼全球整个民航业。

从画面和构思上看,两者都有过去(黑白)与现在(彩色)的交叉剪辑,蒙太奇与音画同步在两部作品里都有非常精彩的展现。在拍摄《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时为了呈现最美的景色,导演布赖恩・J・特威利格带领团队走遍五大洲和南极的大型机场,使用4K高清设备拍摄,还大量使用无人机等空拍方式,全景式展现现在航空业的发展。
《One Six Right》里的画面完全无法与《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相媲美,但是同样惊艳。要知道在2005年,Brian J. Terwilliger就已经使用全高清的设备进行拍摄了,只是当时的存储和发行不支持这么高的画质。多年后,在发行十周年纪念蓝光版时,才终于发挥出来当初拍摄的画质。另外批评的人认为这部纪录片立意有点“小家子气”,确实如此,毕竟它没有如《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那样的宏大叙事,它更关注飞行员群体对飞行的热爱,以及围绕机场构成的多样生态,一旦机场消亡(比如片中举例的芝加哥 Meigs Field)围绕机场的所有飞行社区就无法存在。可我认为,对飞行的热情和激情,以及通用航空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更接地气,更“小家子气”!
IMDB的评分(豆瓣上《浪漫飞行》的评价不足)两者相差蛮大的,One Six Right 评分是 8.3/10,而 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 的评分只有 7.4/10。可以看出有时候这种“小家子气”反而更击中人们内心中最柔软的一面。
鬼才导演的十年
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位鬼才导演Brian J. Terwilliger(布赖恩・J・特威利格)了。在推出《One Six Right》之前的 2003 年他就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奇幻电影《大鱼》(Big Fish)中担任视觉效果,《大鱼》中奇幻又富于想象力的画面,就是出自他领导的团队。同一年,派拉蒙发行的科幻灾难片《地心浩劫》(The Core,又译“地心毁灭”或“地心抢险记”)中,特威利格实现了宇宙射线毁灭世界地标性建筑罗马竞技场的画面,并构建了想象中地核、地幔的特效场景。这在2003年是很了不起的。

借助《大鱼》和《地心浩劫》收获的经验和团队,特威利格决定拍摄自己的电影《One Six Right》,那时候他才28岁。同样是飞行员的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向航空致敬——拍纪录片,于是就有了《One Six Right》。这部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大量的人气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意,2006年《One Six Right》还上线探索频道Discovery,在高清电视上播出,从此以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特威利格前往蓝天使飞行表演队,他亲自坐上蓝天使飞行表演队的 F/A-18,体验了过载等各种飞行动作,实现了他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蓝天使时的梦想。他将自己的经历拍成纪录短片《飞一圈:与蓝天使共舞》(Flying Full Circle – A Ride with the Blue Angels),这部短片收录在《One Six Right》十周年纪念版的蓝光碟里。

2015年,也就是《One Six Right》发布十周年后38岁的特威利格拍摄了《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他要完成《One Six Right》中缺失的宏大叙事,而这次不仅有国家地理地理频道加持,还有我最喜欢的电影配乐大师James Horner谱写并亲自指挥纪录片的配乐。
音乐与解说
奥斯卡获奖配乐大师James Horner,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从《勇敢的心》、《燃情岁月》到《泰坦尼克号》,从《阿凡达》再到《狼图腾》,这些世界名片的音乐皆出自他之手。其中他为《勇敢的心》、《阿波罗13号》等片谱写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音乐的提名,而《泰坦尼克号》则让他最终获此殊荣,同时My Heart Will Go On也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他为《勇敢的心》所配的音乐,几乎成为电影音乐教科书中的典范。
《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的音乐可以听出很多James Horner的特色,比如里面的女声无词哼唱则与《阿凡达》一脉相承,纪录片的主题配乐与《阿凡达》的“飞行”主题,在旋律与配器上极其相似。大飞机飞行时的画面,铜管声部与弦乐的对话让人联想到了《阿波罗13号》和《泰坦尼克号》里的音乐。

鲜有人知道的是,配乐大师James Horner也是飞行员!他为《阿凡达》中男女主角骑着外星某种大鸟飞行画面,谱写主题音乐时,他其实是自己一边开飞机一边找寻创作灵感的!2015年6月22日,James Horner同样一边开飞机一边找寻创作灵感时,发生了坠机事故,他当场身亡,终年61岁。事故报告可在NTSB网站搜索事故档案号:WPR15FA195。
值得注意的是《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中的解说是由好莱坞著名演员哈里森・福特担当,曾主演《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系列、《空军一号》和第一部引进国内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的演员哈里森・福特也是飞行员!他在这部纪录片中用自己低沉且富有磁性的声音,将飞机和飞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娓娓道来,与James Horner谱写的配乐融合在一起,真的是耳朵的一大享受!
相比之下《One Six Right》没有解说,而是将各个飞行员的自述交叉剪辑在一起,串起来形成完整而统一的叙述基调。也正是因为没有了解说,反而让纪录片更加真实,这种近似口述历史的方式,也最能打动人心。里面人物的一颦一笑,语气中的些许变化,可以直接传达给观众,将观众拉回到讲述者所叙述的那个时代,那个场景。
《One Six Right》的配乐是华裔作曲家王宗贤Nathan Wang完成的。很多人并不熟悉王宗贤,但他曾经与成龙合作了很多年,比如《警察故事》系列、《神话》、《我是谁》等。近些年他更多涉足华语电影市场,与宁浩合作了《无人区》,还有苏有朋的《左耳》,以及近几年全球大热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配乐。
值得注意的是,王宗贤一直在为纪录片创作配乐。1997年和1998年都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纪录片,其中讲述犹太人大屠杀的《最后的日子》最为著名,此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2011年王宗贤为纪录片《潘乔巴恩斯传奇与快乐骑马俱乐部》配乐,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二十世纪飞行史上最伟大的女飞行员也是好莱坞第一位女特技飞行员潘乔巴恩斯的一生,和她一手建立的 Happy Bottom Riding Club 的故事,为这部纪录片所做的配乐让他获得了当年的艾美奖。
而在2005年王宗贤为《One Six Right》所做的配乐主题,最打动我。钢琴上缓缓奏出的主题呈现时,我内心的激动与感动就无以言说了,瞬间泪流满面!钢琴从E大调开始奏出浪漫飞行的主题,宁静柔美的上行旋律娓娓道来叙说着无尽的梦想、情怀与传承,内敛又饱含深情。钢琴上的主题旋律不断变奏重复,然后铜管声部加入以升C小调重复主题,最后钢琴与管弦乐齐鸣以开朗的G大调再次重复浪漫飞行主题,此时旋律随着画面上的双翼机一起螺旋上升。完美的音画同步!恬静舒缓的旋律下徐徐展开即将讲述的故事。这段配乐感觉像电影《珍珠港》开场音乐 《Tennessee》(Hans Zimmer作曲),但《Tennessee》的旋律整体呈现下行,带有悲怆感。值得注意的是,王宗贤还创作了大量贴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配乐,以及爵士风格的音乐,由吉他大师Freddy Clark演奏了其中很多的配乐段落。如果你和我一样被这旋律感动的话,前往纪录片的网站http://www.onesixright.com/music除了可以购买原声CD,还能下载钢琴乐谱!
生逢其时,重燃梦想
看过这两部纪录片,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有时候当我迷茫,当我失去激情,当我学飞失去动力的时候,我就会翻出来这两部纪录片,花一下午的时间看完,又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有时候,甚至聆听《One Six Right》的原声就让我充满感动和无限激情。在前往 2021 年 EAA AirVenture 的路上,我就是一边开车,一边在车里播放《One Six Right》和《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的配乐。
新冠疫情对航空业的巨大冲击并没有那么快就消失,也正是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冲击让航空业有了根本改变,甚至是重新洗牌。可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现在依然是航空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通用航空。我始终相信,我们生活在通用航空最好的时代,疫情虽然冲击了民航,但却让短途包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长途飞行被疫情限制,省内或短途跨省旅游却成为通用航空发力的重点;疫情下国际旅行成为奢望,但国际机场却可以接待更多的通用航空小型航空器。即便不考虑疫情,全球通航制造处于低迷之时,却是启发更多市场,让更多人投入航空的重要时机。
有时候危机就是转机,转机就是契机。让我们一道携手,追逐内心里躁动的飞行梦想吧!“Runway 16R, Cleared for take off!”
【备注】
- B站有很多人上传了《Living in the Age of Airplanes》,这个画质比较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t411f75F/
-《One Six Right》目前国内没有资源,很遗憾。请各位“各显神通”一下(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