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年来到,这里祝各位读者新年高飞,顺风平稳,起落平安!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著名的驼峰空运开辟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历史,纪念在驼峰空运中牺牲的人们,我打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
下载模拟飞行资料包在文末
各种相关资料汇编也在文末
从一条社会新闻说起
2022年5月13日,云南大理发生了一起13人违规进入苍山寻找驼峰航线坠机,结果被困山上的新闻。经过搜救队两天两夜的多轮搜救,13人最终顺利得救。当然了,因为是违规进山,相关部门也对他们展开了调查并给予了相应的行政处罚。这起社会新闻之所以引发我的关注,是因为他们上山的目的是寻找八十年前失事的“中航60号”飞机残骸,这架飞机正是八十年前执飞著名的“驼峰航线”时失事坠毁的。这些人上山对目的是寻找残骸,寻找遇难者的遗骸并将其带回,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纪念那段峥嵘的“驼峰空运”。
看到这条社会新闻的时候,我内心突然悸动了一下,当即决定要用模拟飞行重飞和纪念。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用模拟飞行重飞驼峰航线。大概是十年前看到刘小童的《驼峰航线》一书后,我就萌发了要在模拟飞行里模拟和重飞的冲动,可惜当初更多的是一腔热情,没有深入研究,更无从知晓个中艰辛。
当拿到飞行员执照,学习了很多航空知识以后,再去重飞更能理解其中的那些困难和勇气。在看到这条社会新闻的时候,我恰好就在学校的图书馆,于是当下决定就在图书馆里研究一些相关资料。
驼峰空运的历史背景
毕竟不是严肃研究“驼峰空运”背后的历史,我也没打算深入探索,目标只是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在模拟器里复现驼峰空运而已。然而即便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并不容易,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美两国对这段历史的表述中,不仅有表述角度,还有对事件的描述都差异巨大。
莫衷一是的中美历史表述
华文圈(大陆和台湾那边都一样)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强调“驼峰空运”对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或者将其引入到“中美友谊”中,于此同时往往会提到国人在正面战场或敌后坚持抗战,而不是完全等着救援。美国则将“驼峰空运”看作是中缅印战场(China-Burma-India Theater,简称CBI)整体的一部分,将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管道运输和驼峰航线一起,看作是战场战略运输体系的关键组成,而不将“驼峰空运”单独记述。其实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是一件好事,如果能同时参考这些不同表达,反而更能全景式了解和认识其背后的历史真相。



另一有趣的现象是提到驼峰空运,大家都会联想到“飞虎队”,甚至认为驼峰空运是飞虎队的一部分,这是非常有趣的。美军在二战的军教片里是将两者平行论述的,然后久而久之就混在了一起。驼峰空运是运输作用,可以看作是快递小哥,而飞虎队是将空运来的人员和物资投入战斗的前线部队。人员上也是不同的,实施驼峰空运的有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等部队,还有中国航空公司(CNAC),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的运输机部队等;实施作战任务的不仅有“飞虎队”,还有轰炸机连队和其他战斗机连队等。“飞虎队”是美国志愿援华部队(AVG)以及AVG解散后并入的第14航空队组成的,领导“飞虎队”的是著名的陈纳德将军,而领导整个CBI战区的战区总司令则是史迪威将军(1942-1944),从某种意义上说史迪威将军是陈纳德将军的上级领导。不难怪中美两国都对陈纳德和其“飞虎队”有更好的印象,这里面既有陈纳德将军与蒋介石和罗斯福两方深厚的个人关系,陈纳德还娶了中国人陈香梅女士为伴;更重要的是史迪威的个性和行事作风并不被蒋介石和罗斯福看好,他和陈纳德之间对战场判断也有冲突,虽然很多时候他的决策其实是对的。

实施驼峰空运的最大主体是美国陆军空运指挥部(Air Command Center,简称ATC)。按货运吨位来计算大概有80-90%是由ATC下属的美国飞机运输的,是驼峰空运绝对的主体。而另一大主体是中国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CNAC),中航是民国时期最大的航空公司了,与另一家中央航空公司一起并称为“两航”,后来在1949年发动“两航起义”的就是这两家航空公司的员工。中航参与驼峰空运运输的吨位总量虽然只是ATC的零头,但其单机运量和安全性都远好于ATC。在这一点上来说,美国方面记述的历史描述则更多的强调了ATC对整个CBI战场的作用,而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忽略了CNAC在其中的作用(当然了,对英国皇家空军等提到的就更少)。国内对CNAC的记述同样也少的可怜,甚至很难在网络上找到,也许是政治原因,也许是因为当时CNAC是美国泛美航空的下属子公司,这方面的资料留存早已失散等等原因。想要拼凑出CNAC在驼峰空运中的贡献,只能从中航飞行员的个人回忆录和后来学者整理的文献中找寻了。
“驼峰航线”的开辟
终于说到主题了,为什么要开辟“驼峰航线”。在驼峰空运之前,援华物资是先从西方经海运到达缅甸的仰光,然后由陆路或铁路运到密支那,最后走滇缅公路运到云南,然后再通过其他渠道运输到抗日前线的。于此同时,中航敏锐地意识到空中运输会比滇缅公路效率高,大型设备和军械可以走公路运输,而燃油枪械和弹药显然空运可以更快到达战场。于是在1941年的11月中航沿着滇缅公路从昆明、大理、密支那到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第一次试飞了驼峰航线,之后又多次从这条航线运输人员和货物。

这条航线的价值真正开始体现,是1942年四月日军占领缅甸南部的仰光,然后一路北上占领密支那之后,轮番轰炸切断了援华生命线滇缅公路。在这种紧急情况下,ATC决定利用之前CNAC开辟的驼峰航线运输抗日物资(还有说法是陈纳德将军献计的驼峰航线)。当年先用道格拉斯C-47飞机在驼峰航线飞行,后来发现这种飞机的实用升限和载重都欠佳,后来主要选用了寇帝斯C-46飞机,1944年以后还有基于B-24轰炸机改装的运输机型号参与其中。开头提到的“中航60号”机就是一架中国航空公司执飞驼峰航线的C-47,1942年11月17日在飞行途中发生了机械故障最终坠毁在云南的山崖中,到2022年整整八十年。

“驼峰空运”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从美军的角度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驼峰空运到中国的战略物资极大地帮助了中国人民抗日,这也就让日军陷入中国的泥潭牵制住了日军的主力,进而减少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压力,可以算是“围魏救赵”。对中国人民而言,这些物资延缓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内陆的进一步屠戮,驼峰空运帮助“飞虎队”在内的援华美军可以持续援助并发动对日军机场和驻地的空袭。根据学者Plating(2017)的统计,1944-1945年间驼峰空运的总吨位比经史迪威公路和管道运输高的多,很多时候因为是多机同时运输,效率也是成倍增加。这段时间,只有重型货物由公路运输。


驼峰空运对美军而言还有积累经验的作用。后来西柏林被苏联围困的时候,美军就将在驼峰空运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了柏林空运中了。而驼峰空运对中国而言,留下了很多机场,这些中国人民不用任何重型机械只靠双手和简单工具,手推肩扛“石碾子”,一锄一镐修建出来的机场,有些现在依然是国内的军用机场,或者是曾经的民用机场(比如著名的昆明巫家霸机场)。而经过驼峰空运淬炼出来的飞行员、导航员和无线电操作员日后也都成为了航空界的顶梁柱,比如台湾复兴航空的创始人陈文宽就曾是驼峰空运中的飞行员。


为什么要纪念?
纪念驼峰空运,最重要的是纪念在与天险做斗争,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损失的500多架飞机,以及牺牲的1500多人。这里面不仅有美国人,还有很多中国人,比如“中航60号”机的无线电操作员就是中国人。他们在驼峰空运中的奉献和牺牲,是需要人们铭记的。用模拟飞行重飞也是一种纪念的方式。


网上有很多人形容这条航线的凶险,到底有多凶险,当时的飞行员们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完成一次这样的飞行,我认为只有自己体会过才能真的明白。



2015年的重飞“驼峰”
在真实世界中,用二战时期的老飞机重飞驼峰航线也确实发生过。2015年一组经验老到的美国飞行员从澳大利亚将一架二战时期的C-47运输机经过泰国、缅甸,并重飞了一遍驼峰航线到了云南和桂林。现在这架飞机就在桂林的飞虎队遗址公园收藏。如果阅读他们当年重飞的记录可以体会这趟旅程的艰辛,他们虽然用的是老飞机,但是配备了先进的GPS导航以及全套的空中交通管制服务,即便如此一路上也是麻烦不断,在前往桂林的路上右侧发动机失效,不得不返回昆明更换新的发动机。

开辟驼峰航线七十五年后的重飞,都能如此艰辛,那么可想而知二战时期又是如何的危险,也佩服当时飞行员的勇气和技术。
资料准备
要在模拟飞行里重飞,其实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不需要飞行训练,不需要太多的学习就能上手,毕竟本质还是游戏。说复杂是因为要想充分模拟二战时期的真实情况,模拟那时候的飞行状况,现代的模拟飞行平台很难达到真实性要求。
开辟“新”航线
通过资料考证会发现历史上的驼峰航线,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由多条航线并行组成,这些航线横跨了从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北部阿萨姆邦、缅甸密支那再到云南多个机场、四川成都、重庆,贵州黔西南等地,甚至还有广西的桂林和柳州。这些航线是动态的一步步开辟出来的,日军占领密支那以后,不得不从更北面接近喜玛拉雅山脉的一侧来飞行,巡航高度甚至高达两万英尺(约6100米);解放密支那以后,驼峰航线可以选择稍微南部海拔稍低的地区,横跨横断山脉到云南;1943年夺回仰光以后,整个缅甸都解放了,此时直线也是个不错的选项。于此同时,印度从加尔各答运到阿萨姆邦的航线,以及国内云贵川桂四省之间的国内航空运输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还有远距离的从印度到成都的往返航线也要经过“驼峰”。那时候的飞行员们给这些航线做了命名,比如Able、Charlie、Fox、Love、Mike等等,知道了这些名字才能读懂英文资料里提到的“Able Route”或者“Charlie Route”指代的是什么。

那么如何在模拟飞行里重现呢?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当年飞行员们是如何制定这些航线的。结合飞行员回忆录可以知道,他们主要使用的是NDB和Radio Range这两种方式。在航线上用NDB,在终端机场使用NDB进近和Radio Range进近(一种早期低频无线电导航方式,原理类似现在ILS的LOC航向道,可参考文末的资料汇编)。现在的问题是当年驼峰航线上这些导航用的NDB台站(即很多飞行员提到的归航台homer)在现今早就撤销了,或者被VOR替代。另一个问题是,Radio Range更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不再使用了。现在的模拟飞行平台都是尽量使用最新的导航数据,谁会想要恢复这些早年的无线电导航台呢。


所以最开始我都是用目视飞行规则(VFR)结合现有的NDB和VOR台站,使用目视导航点加无线电导航辅助的方式来飞行的。我根据历史上驼峰航线的那些航线,开辟了几条模拟飞行里可以飞的“新”航线。实际测试以后发现,目视导航点很难找,横断山脉上空常常风云变幻,很容易就飞到了仪表气象条件里,这时候保持导航就很费劲了,不得不使用现代的导航手段——GPS。
真实性的考量
为了尽可能贴近二战时期的真实条件,我希望的是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现代导航手段,也就是GPS。所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二战时期的导航台,当然还有那时的导航数据。另外最大的问题是地景真实性,现代机场环境肯定不能和二战时一样,比如昆明巫家霸机场已经关闭,此时只能用昆明长水机场,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战后就已废弃,这些都没有地景支持。
还有一些是随时间变化了的,比如当地的磁差角(Variation)是逐年改变的。二战时期的导航图和飞行员们记下来的航向数据是否还能继续使用,这些增大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所幸还有一些八十年来没有变,比如气候,现在的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依然常年云雾缭绕,飞机起降难度依旧很大。
最后是飞机,2022年年中的时候,主流的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和X-Plane都没有内置DC-3/C-47、C-46、C-54或者B-24等曾经飞过驼峰航线的飞机。不过好消息是P3D/FSX平台下有优质的DC-3机模(比如MAAM的);X-Plane有免费的Aeroworx DC-3机模,它是根据南非航空博物馆藏的C-47A来制作的,因为没有supercharger(机械增压)装置,该机虽然实用升限(service ceiling)可以到22,100英尺,但实际上试飞发现满载爬到18,000英尺的时候就爬不动了,因此驼峰航线上那些巡航高度比较高的线路就飞不了了。
之后在2022年11月底,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平台的40周年纪念版更新中,加入了内置的DC-3!这个机模最大的贡献是基于C-47B开发的,真实度很好,甚至模拟了积冰等多种紧急情况。更重要的是集合了两段式Supercharger,使其实用升限增加到了26,400英尺。而且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导航面板选择,传统式没有GPS,正好符合我对真实性的要求!
飞行手册和飞行训练
作为真实性的一部分,飞行手册是必须要阅读的。从图书馆找来了1940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原版的DC-3手册,又从网上找到了C-47的飞行员训练手册、飞机手册。花了很多时间阅读手册,之后根据DC-3 Airways(互联网上一个面向DC-3模拟的虚拟航空公司)上面提出来的训练计划,训练了一下我飞DC-3的能力。这里面不仅要熟悉飞机的特性,特别是要练习在高原和重载下的长途飞行能力。


飞行手册里提到了C-47飞机的飞行品质和性能参数,这些对计算起飞和降落所需的跑道长度、带油量、下降时机等有极大帮助。
模拟器准备
拼图中的最后一块
转机发生在我发现了有人将FS9时代的CBI战区二战机场地景转换到MSFS下,https://flightsim.to/file/43587/flying-the-hump。这个地景不仅精确复原了二战时期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云南四川等地的多个机场,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二战时代的NDB导航台!这让我使用无线电导航精确复原历史上的驼峰空运成为了可能。虽然这个地景依然没有实现Radio Range导航,但是这已经足以了。关于平台和机模的选择,此时只有MSFS这一个选项了。


验证性试飞
安装好地景以后,迫不及待地试飞一下。首先碎石跑道果然如手册所言增大了起飞滑跑距离,这在云南的高原机场很明显。其二是发现了DC-3机模的一些问题,不过这些安装第三方免费的真实度修正包都能修复:https://flightsim.to/file/43893/duckworks-dc-3-improvement-mod。至于最关键的NDB导航,这些新加入的导航台并没有和现有的出现频率冲突的现象。有时候两个NDB台站之间会形成一小段空档,这时候需要用dead reckoning(航位推测)技术维持当前航道,空中领航难度还是不小的。
试飞中还发现一大问题,那就是很难获取当地的高度表拨正值。当年会有地面人员通报高度表拨正值,每飞过一个机场上空,也可以和该机场的管制员联络获得当地的高度表拨正值。然而地景中的机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获得实时高度表拨正值就有点困难了。特别是飞在高原和云中,很是担心撞到下面的山上。我的解决思路是照搬当今的高度表拨正值要求,当高度超过9,800英尺时将高度表统一调到29.92标准值,起降时用就近机场真实的METAR数据(比如在昆明就用长水机场的实时METAR数据)。不过总体来说,达到了我对真实性的要求。
制作“中航60号”机涂装
与此同时,我开始着手制作”中航60号“的涂装。很遗憾没有找到这架飞机的任何照片、图片和记载的资料。不过能够找到中航其他C-47的涂装,是否可以照搬呢?其实中航有两种涂装,一种是带有墨绿色军用涂装的,还有一种是民用的无涂装版本。大概十多年前,有人用模拟飞行重飞驼峰航线时使用的即为军绿色涂装的“中航60号”。另外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中的“中航53号”机的涂装就是军绿色的。


根据历史照片和飞行员的回忆,驼峰空运在1942年初始时,飞行员更偏爱无涂装的版本,因为军绿色涂装在印度缅甸这种地方会吸热,会让座舱温度高达50度!考虑到”中航60号“失事在1942年,那时候还是驼峰空运早期,因此果断采用了较为简单的无涂装形式。当然,这并不是严肃的考证,如果有任何错漏我后面会做改正,也可能我会做两个版本。https://flightsim.to/file/46561/douglas-c-47-china-national-aviation-corporation-cnac
时机成熟:起航!
万事俱备,开始飞!我每次几乎都是满载起飞,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是26,400磅,我基本都是在26,000磅左右。按照真实中驼峰航线开辟的时间,我飞了Able、Charlie、Fox等航线,然后又尝试了国内线Mike以及超长的Extra线路(从印度Kurmitola直达四川广汉)。


(截图加了老照片效果)


几乎每次飞行,云南、印度或者缅甸的机场都是IFR天气(云南机场主要是低云,缅甸和印度的机场主要是大雾),除此之外横断山脉和喜玛拉雅山脉南麓也会有很厚的云层。有时候天气好,云层不厚,但是因为冬天强劲的西风Jet stream(高空急流)与横断山脉呈90度,会在背风坡形成强烈的山地波和颠簸,会有极其强烈且持续的下沉气流,高度会在瞬间掉2000英尺(飞行员回忆录里提到过类似的情节)!即便是模拟,坐在电脑前也会让我心理压力增加很多。在没有GPS的时代,强风会很快将我吹离航线,必须经常计算风偏修正角,修正航线。如果此时偏航再叠加上下沉气流高度骤降,撞山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关于系统失效,比如单发。模拟时发现飞行中能够给飞行员重启发动机的时间很有限,一边找迫降场(比如山谷)一边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若起动不成功基本上很难安全迫降。高原氧气稀薄,空中起动发动机难度极大。





模拟飞行里的这些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那些飞行员回忆中描述的危险,那些文字也变成了具象化的真实。当然了这些飞行也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
模拟飞行相关Tips
- 需要较高的航空知识水平驼峰航线的飞行对航空知识的要求比普通模拟飞行的要求高很多。我看资料发现ATC会将刚出航校的新飞行员送上驼峰航线飞行,这导致大量的事故发生。CNAC的飞行员因为是从泛美调来的经验丰富飞行员,所以事故率就低很多。
- 必装DC-3机模修正包因为默认的DC-3还有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并不符合飞行手册里的程序,性能也无法达到手册里的数值,所以机模修正包是必装的。
- 熟悉飞行手册要想飞得好,手册少不了。熟读飞行手册,熟悉每一个章节,熟悉系统的知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化险为夷。
- 熟悉飞机性能,多做一些练习我建议飞驼峰之前可以先在低海拔机场练习起降和机场航线,之后在高原机场也练习一些,体验一下高原对飞行性能产生的影响。另外那个时代的飞机是没有失速警报装置的,可以根据手册练习无功率和带功率失速,重点是识别失速时的机身抖动(有声音效果)并学会完全失速时的改出操作。这型飞机起降的低速阶段很容易发生失速,所以快速识别并改出失速很关键。

- 高原地区起飞和爬升性能手册里起飞和降落性能计算给出的海拔最高只有6,000英尺,而实际上昆明机场的海拔高度就是6,240英尺,所以计算的时候需要增加一定的余量。另外高原起飞和降落,我发现把mixture放在auto-lean的位置能够提供较好的发动机动力。起飞时带1/4的襟翼也能减少地面滑跑距离。
- 重心位置的移动长途飞行因为消耗油箱里的燃油,会导致重心逐渐后移。真实当中手册里的建议是移动货物来平衡这种重心的移动,模拟飞行里不太容易这样操作。所以建议在超过600海里的飞行时,经常计算重心位置,轮流均衡使用两侧Main和Aux油箱。
- 使用防冰系统积冰的效果在MSFS是模拟出来的,不仅挡风玻璃上会有冰花,机身上也能可见显著的积冰。不过积冰对飞机性能的影响没有模拟出来。即便如此,学习躲开积冰环境,或者使用防冰和除冰系统还是很必要的。


- 熟练NDB导航现在学飞都已经不学使用ADF完成NDB导航了,不过为了模拟驼峰航线,还是要懂得和学习使用NDB导航的。特别是结合风偏修正和NDB导航维持住飞行中的情景意识很关键。
- 学习二战时期的空中领航技术二战时飞机上往往会带有draft indicator(偏流指示器),但这架机模上没有。不过可以用很多方式找到当前的风向和风速,可以学习二战时期的空中领航技术。这里推荐《Practical Air Navigation》一书,看完发现非常有帮助(文章最下面资料里有)。
- 使用软件Little Navmap做飞行计划和“作弊”做飞行计划可以用Little Navmap这个流行软件,我已经把驼峰航线里的主要航线的lnm文件都做好了,在这个软件里可以直接打开,这样几乎所有模拟飞行平台(MSFS、XPlane、P3D/FSX等)都可以用了。这个软件里会有每个航段的磁航向和距离,对导航很有帮助。另外这个软件还能连接到平台上,显示实时位置,当前地速,风向风速等信息。在失去情景意识(被风吹到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时候可以看看作弊用。

- 连线飞行多人连线飞驼峰肯定很有意思,不过因为没有对应的管制软件sector扇区文件,在没有管制员的情况下需要飞行员自己协调起飞和降落还是很有难度的。这里建议可以从不同的机场用不同的航线,这样在尖峰时刻天上会同时有多架驼峰空运的飞机。
- 进阶:夜间飞行真实当中的驼峰空运是不分天候的,有一句话是“There is no weather over the hump”,也就是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什么气象条件,驼峰空运是不能停的,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因为夜间和天候不佳的时候飞行可以躲避日军战机滋扰,虽然增大了风险,但也增加了运力。模拟飞行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夜间飞行,刚开始不太建议飞比较难的高空航路,可以从短途比较低的尝试。
现实中的纪念
对驼峰空运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参观一些博物馆和纪念公园,国内的这里列出来如下。美国的话,几乎所有大航空博物馆都有专门展出的空间,这里就不列了:
- 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2015年从澳洲飞来的C-47就停于此(好像已不适航),馆藏还有大量飞虎队相关文物,遗迹等。
-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馆藏有中航53号机遗骸。
- 北京航空博物馆。馆藏有几架C-46和一架C-47。注意区别Li-2和C-47,馆藏只有一架外航赠送的C-47,其他有大量的Li-2。
如果对滇缅公路和后期的史迪威公路感兴趣,可以考虑去相关的遗迹登山徒步或骑行。虽然现实中的滇缅公路已经扩建为了国道G320,不过云南贵州还有一些遗迹留存,比如贵州的“二十四道拐”遗址就是之前史迪威公路(滇黔公路分支)的一部分。


另外寻访老机场遗址也是不错的纪念方式。注意:很多机场现在是军用机场或军事设施,不一定接待参观,而对军事设备偷拍也会触犯法律。还有一些地方老机场正在扩建为新的通航机场,比如云南和贵州黔西南为了发展通航产业正在重新启用这些老的驼峰机场;还有的老机场旁边有一些旅游景点,比如罗平的国际油菜花节,旅游的同时也可以寻访纪念一下。
真实当中还可以再次重飞驼峰,这也是一种纪念。用现代的通航飞机重飞驼峰也许并不困难,但是这种纪念形式很有价值。如果能将博物馆里的C-47修复到适航状态,再次重飞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了作为模拟飞行玩家,可以开发更多模拟飞行的新玩法,比如尝试实现Radio Range导航。目前已经有人开发了Radio Range的插件,不过没有集成到DC-3的机模上,也没有放到驼峰航线的地景中。另外可以将MSFS平台下的CBI战区机场地景,转换成X-Plane平台可用的,方便更多玩家。还可以在连线飞行时有网友扮演日军战机和飞虎队战机,增加一些战争紧张感,总之新的玩法可以不断尝试!
【资料汇编】
最后把这半年多来找到的相关资料做一个简单整理,虽然我不打算深入研究,但是希望能够方便其他愿意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互联网上所有能够公开访问的资料都放了链接;不能公开访问的,或没有电子版的纸质书、报告,我用APA格式列出,方便有心人寻找。
- 关于13人进苍山失联事件
- 新闻报道: https://m.jiemian.com/article/7465056.html
- 十三人寻找中航60号机,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https://www.heb.chinanews.com.cn/zgxwzk/20220531423969.shtml
- 中文网络里关于驼峰空运的历史
-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22-05/31/content_10731.htm
- “驼峰航线”简介 https://blog.elmc.co/view-post/flying-over-the-hump
- “驼峰航线”简介(中文)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911.htm
- 老兵访谈: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03/10/content_35822931.htm
- 纪录片《驼峰空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x411m7QK
- 前人利用模拟飞行制作的宣传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r4y1F7hb/
- 关于中航60号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Z4y187rC
- 中航60号机残骸寻找:https://www.miarecoveries.org/c47dl-41-18556/
- 中航60号机事故记录:https://pacificwrecks.com/aircraft/c-47/41-18556.html
- CNAC与驼峰空运
- CNAC开辟的驼峰航线:https://cnac.org/hump01.htm
-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Association Foundation. (2015). Wings Over Asi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2nd ed.).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https://cnac.org/wings_over_asia01.htm
- Crouch, G. (2012). 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First Edition). Bantam.
- Jr., W. L. M. (2016). The Dragon’s Wings: The 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vi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 Willett, R. L. (2020). The Hunt for Jimmie Browne: An MIA Pilot in World War II China. POTOMAC BOOKS.
- 美国空运总部(ATC)描述的驼峰空运
- Plating, J. D. (2017). The Hump: America’s Strategy for Keeping China in World War II (Volume 134) (Williams-Ford Texas A&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Reprint).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 中译本:《驼峰空运:第2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维系中国抗日战争而实施的战略》https://www.krzzjn.com/show-2563-126086.html
- Romanus, S. R. C. R. &. (1970).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s.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https://history.army.mil/html/books/009/9-2/CMH_Pub_9-2.pdf
- (美军对中缅印战场的报告)《Time Runs Out in CBI》Sunderland, R. & Romanus, C. (1959). Time Runs Out in CBI :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11.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https://www.ibiblio.org/hyperwar/USA/USA-CBI-Time/index.html (PDF版 https://history.army.mil/html/books/009/9-3/CMH_Pub_9-3.pdf)
- Sutherland., R. &. (1966).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China – Burma – India Theatre: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GPO, 1966. https://history.army.mil/html/books/009/9-1/CMH_Pub_9-1.pdf
- 美军的军教片:史迪威将军。有大量驼峰空运、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和飞虎队的镜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3Nb0cUMwI
- 美军的军教片:美军为什么要在中印作战。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pRIdRx0wQ
- 美军的军教片:中国战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1-pBEMCXc
- (超级多有价值的收集)中缅印战区专题网站:https://cbi-theater.com/
- 1944年9月11日《生活》杂志:http://www.cbi-theater.com/life091144/life091144.html
- 驼峰空运中的那些航线:https://www.cbi-history.com/cbi_air_routes.html
- CBI战区相关地图和战场态势变化图:https://www.cbi-theater.com/maps/_Map_Main.html
- 中国人民使用斧头和锤子艰苦建机场 https://www.jstor.org/stable/26300287
- 飞行员回忆录
- Constein, C. F. (2000). Born to Fly the Hump: A WWII Memoir. 1stBooks Library.
- Ethell, J. (2004). Flying the Hump: In Original World War II Color (2nd ed.). Zenith Press.
- King, S. C. (2004). Flying the Hump to China. AuthorHouse.
- Spencer, O. C. (1994). Flying the Hump: Memories of an Air War (Williams-Ford Texas A&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Second Printing.).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 飞行员Frank Gurney口述历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gYlbV2z6M
- 飞虎队和驼峰飞行员回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guueA_hN4
- 驼峰飞行员家属回忆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WQpYb7jRY
- 历史照片
- 中缅印战区图集:https://www.flickr.com/groups/woldwarii-cbi/
- 更多照片:https://www.witnesstowar.org/detail_photos/44
- 摄影师的专题网站 http://www.danielnovak.com/Welcome.html
- 飞虎队相关照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brad_smith/albums/72157625732910394
- 更多飞虎队照片https://www.flickr.com/photos/sdasmarchives/albums/72157633279699475
- 关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等建设过程
- 滇缅公路今昔:https://burma-road.com/
- 《天堑通途: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作者:(美)小弗雷德里克·F·施安勒口述,北方文艺出版社
- 杂项
- (学习二战期间空中领航技术必读)Lyon, T. C. (2022). Practical Air Navigation (2nd Editi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5) https://lantianpilot.com/?thread-79.htm
- 低频Radio Range无线电导航专题网站:https://flyingthebeams.com/
- 2015年那次的重飞驼峰航线 http://www.flyingthehump.com/
- 飞虎队官网 https://flyingtigersavg.com/
- 中国飞虎研究学会: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gbindex.htm
- 驼峰航线纪念歌曲《心向你归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x411x7Nb?p=2